行业活动 | 去有风的地方,遇见爱自然的人
发布时间:2023-12-07

海菜花在洱海盛放;“鸟中大熊猫”黑颈鹤在野外散步;“梦幻之花”绿绒蒿傲然于高山上……除了孔雀和大象,还有更多奇妙的物种生存在云南的大地上。


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是开展自然教育课堂的绝佳教室




11月15日,第十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云南大理开幕。


如何从自然教育的角度让更多公众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如何让大家有更多机会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并且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带给人类的馈赠?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参会者的身份来到了这次论坛进行学习。


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是一个将政府机构、企业机构、公益组织、研究机构、院校师生、公众媒体等各方资源汇聚一堂的全国性自然教育盛事,以此促进自然教育主流化,加强各地区自然教育的沟通、交流,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提供参与平台和机会,推动自然教育网络的跨界合作、互助共赢,提升自然教育对于推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现实意义。





奚志农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用一张张照片讲述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实践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鲜为人知的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护住了它们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




▲ 奚志农介绍滇金丝猴

杭州多样道身处的寺坞岭云峰山,面临着“绿色沙漠”的危机,如何恢复竹林的生物多样性、“让自然重返自然”也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探索。


然而,在宏大的环境议题面前,单靠自然保护工作者无法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需要公众的支持和指导。正如奚志农所说,中国那么大,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美好


恢复山林生态、保护自然环境,让更多公众与自然产生连接,进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并自觉自愿地参与保护,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正是我们参加本次自然教育论坛的意义。







在论坛上,我们看到了不同地方的人们为了自然教育做出的不同努力。


自然教育课程开发、本土环境科普教育、乡村生态产业研发、自然保护地的解说内容设计、社区可持续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与融合学术研究……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自己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理想中的人与人的链接是如何构成一个个“小网络”,而这些“小网络”如何支撑并推动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




▲ 圆桌讨论


我们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分论坛上。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分论坛集中讨论和分享了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的探索、经验、挑战和解决方案,包括自然教育课程的去范式设计、面向社会的运营管理、跨多行业和领域合作发展等,对杭州多样道的运营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在「自然教育与城乡自然缔造的真实对话」中,我们围绕“自然教育、城乡自然缔造”的主题参与探讨了自然教育在日常实践里关于跨界融合、平衡、分寸的议题,以及自然教育对于城乡联结的作用。


以及在「公民科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的“科学家”」分论坛中,学习了如何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有机会为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教育与城乡自然缔造的真实对话」分论坛



我们也把自己在山中做的事情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论坛的自然市集上,我们带来了“江河荟·浙江翠”生态读本和宣传折页,让更多人了解到竹林扩张对生态的影响,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一位从未接触过环保行业的女孩路过,站在我们的摊位前将生态读本从第一页认真读到了最后一页。她说:“我的家乡也有一片竹林,但这是我第一次对竹子有了真正的认识”。



▲ “江河荟·浙江翠”生态读本



同时,我们也将自己设计的乡土植物画、环保帆布袋和渔夫帽等周边带到了现场,提倡以自然和环保为核心,回归简约、纯粹、舒适的生活理念,践行可持续生活。




带有小山logo的渔夫帽是市集上的人气产品,轻便美观的设计,让人时刻感受到自己与山、与自然的联结,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自然教育论坛上,我们遇到了天南地北的伙伴:有大理本地白族伙伴,有第六次参会的从祁连山国家公园来的朋友,有在西双版纳从事旅游行业并开设了营地的朋友……还有一位家乡在萧山,希望来到山与自然空间做志愿者的伙伴。




大家聚在一起畅想着在未来彼此构成的自然教育的“网络”,我们也在论坛上找到了不同的合作机会和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希望彼此联结,发出更有力的声音。


我们想,未来,当人们不用刻意提及自然教育这个概念,而把自然教育当作教育的一部分,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作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自然教育就真的成功了。




















展开